
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工匠学院焊接教练张振连(右)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焊接实训室指导学生。新华社发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航空学院教师(左一)在为学生们讲解直升机绕机检查的注意事项。新华社发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和未来技术的重要源泉;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是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真正实现高校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是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发展需突破瓶颈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但目前,产教融合发展仍存在力度不足、嵌合不深、转化不够等短板瓶颈。
重点产业与高校空间布局协同不足。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各地建设了一批大学城、高教园。但园区建设大多以大学集聚为主,没有形成高校与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如一些高教园区内高校与产业空间存在一定程度分离,合作时间和空间成本较高;还有一些产业集聚区内,相关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布局相对较少,科教资源支撑不足。
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不足。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与区域产业布局存在夹角。如一些高教园区内,高校学科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不突出,相关科教资源转化不足;而区内主导产业又缺少本地高水平高校的学科专业支撑。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不协调。高校产教融合载体缺乏,相关实践条件不完善,校内实训课程有限,实践创新性不足,难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产业国际化发展加速,企业急需兼具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具备优秀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目前高校相关人才培养滞后。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能力不强,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化机构和平台不够。区域产业发展大多仍以传统招商引资为主,缺乏对区域高校系统性支持和对初创型企业的“陪伴式”政策扶持,高效的科创金融体系、技术交易市场等多要素资源协同方面还有差距。高校研究成果多以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及申请专利体现,实际市场化转化成果比例还不高。
解决好高校和企业体系融合是关键
高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在价值标准、制度设计、目标追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种体系融合不够是目前阻碍高校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关键因素。
从价值标准看,高校教师更多追求学术成长、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可;企业更多追求经济利益、获得市场认可。从制度设计看,高校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工作,教师评价主要考核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创新性和贡献度,通过职称晋升体系激励教师发展,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企业主要围绕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不断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其研发侧重于应用性和市场需求。从目标追求看,高校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企业目标则是推进产品进步和服务提升,实现利润增长,做出经济和社会贡献。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必须解决好高校和企业两套价值追求和制度体系相融合的问题。
要建立融合的价值标准。高校要把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能,促进学科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深度合作,实现高校学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同步提升,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要完善融合的制度设计。加强政府统筹支持,加大第三方专业化产教融合服务供给,为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精准服务。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打通政策堵点,从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科研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企业获取科技成果的角度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流程。
要培育融合的创业团队。把高校学科优势、技术、人才、项目资源与社会投资和市场要素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孵化“科学家+毕业生创业者+商业合伙人”创业项目,为相关学科科学家、毕业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展壮大。
创新融合模式,促成科技成果落地生长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校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和成果有效转化、产业化,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升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目的是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成长、持续进步。
优化高校和产业规划布局,促进产教物理空间融合。要增强产业规划科学性,特别是在面向新质生产力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区域高校学科优势与人才特点,结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求,合理布局相关产业空间,实现学科与产业有机融合。
推广“两院一园”模式,打造一批产教融合体。围绕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招引高校院所相关优势学科联合入驻,建设相匹配的产业学院和技术研究院,打造“产业学院+技术研究院+产业园区”产教融合体,打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和产业孵化链条,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强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职能,打通从科研创新到产业化的链条。推动高校技术转移部门做实做强,配备专职人员,引入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建立专业化、专职化技术转移队伍,全周期管理、运营、转化高校知识产权。建强大学科技园,建设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环大学科技园,深度融入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产教融合引领地、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地、技术转移承载地、科技企业孵化和产业生态培育地的作用。地方要细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支持措施,出台鼓励转化政策,按照服务科技成果落地成效给予支持。
大力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搭建高校与产业对接桥梁。依托相关产业,促进社会机构、产业园区、国有企业等建设高水平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和交易平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辅导、知识产权、成果对接、价值评估、金融服务等全链条服务,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落地和产业化。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专业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与公共服务机构功能互补,“一对一”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探索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建模式,促进产学研用各方成立创新联合体,建好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加速产业验证应用;提升中试服务的专业化、共享化和市场化运营水平,构建“中试+”创新转化生态,形成集项目孵化、项目投资、中试生产、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复合型体系,促成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落地成长。
(作者:吴爱华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刘汇川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