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携手中国散裂中子源培养创新人才,东莞七中“领航计划”启动!

0人浏览   2025-04-25 17:24:00

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展实践探究,跟着科学家进行课题研究,对于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下称“东莞七中”)的部分同学来说,这将成为未来的学习日常!

4月25日上午,东莞七中举办教学开放日,学校联动东莞中学、东莞外国语学校等9所兄弟学校开展9个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及13个学科精品课展示。同时,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 (下称“中国科学院东莞研究部”)启动“领航计划”,双方将共建科教育人合作机制,通过导师制培养、科研实践、课题研究、科创活动等形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助力基础教育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科学家带领学子开展课题实践研究

创办于2011年的东莞七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乐学”教育品牌,建设科技创新特色高中。

东莞七中学生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参观学习

教师是国之大计,科技是强国之基。启动仪式上,东莞七中党委书记王定国向与会嘉宾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效。他直言,从创校初2100人办学规模到如今4290人的办学规模,东莞七中见证了东莞教育的发展,也承担了教育扩容攻坚的重任。十余年办学沉淀,学校在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等方面特色显著,获“全国航空特色学校”“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等多项国家省市荣誉。

王定国分享东莞七中办学与育人成效

立足科创高中建设,近年来东莞七中不断链接高端科学资源,着力为学生成长搭台。联动中国科学院东莞研究部开展科教协同育人,也标志着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科创高中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成长平台。”活动现场,东莞七中校长徐志华详细介绍了“领航计划”的实施举措。

徐志华介绍“领航计划”实施

一方面,充分发挥高端科研平台在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东莞七中将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学校科普教育基地与党建教育基地,坚定师生热爱祖国、科教兴国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学校将聘请中国科学院东莞研究部青年科学家,作为学校校外科技导师与学学生结对,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科研实践、课题研究。

在项目实施中,中国科学院东莞研究部4名青年科学家将带领东莞七中20名学生,以“1+5”的组合开展项目研究。同时,学校还会为每一位科学家配备一名助教,参与项目开展与育人培养,共同提升完善课程设计与实施。

为参与“领航计划”导师代表颁发聘书

“希望通过参与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三年培养期后,不仅形成课程与科研成果集,丰富学校科创思政资源,并进一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助推学校科创高中建设,实现提升办学质量。”徐志华如是说。

专家把脉学校科创课程与活动建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最新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下称“《纲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予明确指引,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实施“脱颖计划”。

东莞七中学生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

东莞七中“领航计划”的启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又是学校深化“乐学教育”品牌、推动科创高中转型的关键实践。

以“领航计划”启动为契机,学校如何进一步规划科创课程与活动开展?启动仪式之后,两位专家接棒开讲,以前沿理论与科技动态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海外与港澳台教育研究室主任万恒以“解决真实问题,走向生活逻辑”为主题,阐述普通高中科创课程建设逻辑及实践。

万恒在分享中阐述普通高中科创课程建设逻辑及实践

在她看来,学校科创课程建设要厘清三重关系,即:科学教育育人目标和学校育人目标关系,科学教育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关系,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关系。以东莞七中“领航计划”为例,她寄语学校,在项目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动由个体培养走向群体,实现更大范围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中国科学院东莞研究部研究员、散裂中子源谱仪科学家邓司浩则从“中子”释疑出发,通过图文并茂的分享,讲述散裂中子源如何制作中子“弹珠”、中子“弹珠”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他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开大科学装置的神秘面纱,更让听众深刻感受到“国之重器”如何以微观粒子为媒,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邓司浩图文并茂揭开大科学装置的神秘面纱

潜心乐学教育,建设科创高中;践行“双新”理念,聚焦“乐学”课堂。展望未来,以科创教育为支点,撬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东莞七中表示,将坚定科创特色办学之路,努力让科学思维像种子一样深植学生心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创育人范式。

教学开放日上,东莞七中联动9所兄弟学校开展9个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及13个学科精品课展示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摄影:南方+记者 孙俊杰

【作者】 黄婷;孙俊杰

教育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