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沈报·深度观察丨以高水平开放之姿擘画“国际沈”峥嵘气象

0人浏览   2025-07-11 08:53:00

以高水平开放之姿擘画“国际沈”峥嵘气象

□沈阳日报评论员 孙连宇 詹德华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国际化已成为众多大城市共同的发展目标。

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仅代表了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更集中体现了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及旅游等多个领域与国际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

去年10月,沈阳首轮“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的蓝图逐步绘就。

《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的发布(一图读懂丨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明确了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任务书”与“路线图”。全市上下要锚定总目标,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指引,分阶递进、久久为功,推动城市国际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深度解读)

这是沈阳践行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更是东北亚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呼唤。

历史纵深中的跨越

从工业重镇到开放枢纽的蝶变之路

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部落史,2300年的建城史,近400年的都城史和百年建市史。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为沈阳在经济全球化潮流背景下,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可能。

纵向回望,沈阳这座城市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拼搏与进步”的深刻印记。沈阳的发展轨迹,更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生动缩影。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曾经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众多的“第一”,机床、鼓风机、变压器等产品支撑起国家工业脊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沈阳持续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内向型发展”到“开放型经济”的艰难转型,经过革新获得重生,历经磨砺终于亮剑。

今天的沈阳——

是产业结构的“从轻到重再到优”——传统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老树发新芽”,沈鼓集团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是开放能级的“从点到面再到网”——从单一的工业产品出口,到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吸引200余家德资企业落户,形成了“德国企业在华第三极”;

是城市功能的“从生产到生活再到生态”——从“工厂烟囱林立”到“公园星罗棋布”,浑河两岸变身城市会客厅。这是沈阳的主动担当与主动破局。

不论是刚刚落幕的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还是正在举办的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沈阳通过强化国际经济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全球交通网络覆盖水平、举办频繁且影响力深远的国际交流活动等,擦亮城市名片,不断完善国际传播矩阵建设,全力推动城市形象国际化建设。

国际视野下的参照

中心城市建设的共性规律与中国经验

沈阳是中原连接东北腹地的咽喉,辽东与辽西的节点。其地理形胜,区位优势明显。史籍记载,沈阳“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医闾拱其西,沧溟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后。山川环卫,原隰沃饶。洵所谓天地之奥区也。”

“北屏白山,南带辽水”的沈阳城,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并成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更是连接草原丝绸之路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重要一环。

沈阳的城市定位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东北振兴的缩影。在早期规划中,其定位长期停留在“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功能聚焦于区域协调和工业支撑。而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标志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升级。

沈阳被赋予联通东北亚、服务“双循环”的核心使命,是多年来积累的必然结果。

自2023年启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以来,其GDP增速已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达9027.1亿元,万亿元门槛举步可过。

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功能集聚、开放引领和区域辐射能力的全面提升。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一场由产业升级、通道建设和制度创新共同驱动的系统性变革。

沈阳的独特优势在于地缘战略价值。作为中国面向东北亚的“北大门”,其与日韩、俄蒙的经贸互补性突出。沈阳“制造+枢纽”双功能叠加,依托中欧班列发展陆港经济,同时通过“沈阳港”概念强化与大连港的陆海联动。这种“双核驱动”模式,与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有机融合,更加有望重塑东北对外开放格局。

实施路径的透视

在功能重构中不断放大沈阳优势

“一枢纽四中心”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基于沈阳区位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的系统设计,其内涵与国内外成功案例一脉相承,又彰显东北特色。

从国家层面看,这一目标对接全面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沈阳方案”;

从东北亚维度看,沈阳凭借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超级节点”,推动形成更紧密的经贸、科技、文化纽带;

从城市自身发展看,这是一场从“规模扩张”到“功能跃升”的质变,以实现国际经贸交流、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国际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全面提升,共同构成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

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是战略基石。交通、物流、信息三大枢纽的协同建设,能够重塑沈阳的空间价值。作为东北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桃仙机场二跑道等“航空三大工程”取得历史性新突破,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能级持续提升,这些举措有力推动形成了与东北亚主要城市“朝发夕至”的物流网络;国家信息枢纽节点建设让“数字沈阳”加速成型,5G基站密度、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度位居东北前列。而高能级开放平台的打造更让沈阳开门迎客的底气倍增,同时,推出“宠客”“听劝”等城市名片,让沈阳成为旅游目的地,实现从“区域通道”向“全球节点”跨越。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是核心引擎。沈阳的工业化基因,正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焕发新生。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芽”,沈鼓、机器人等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产品精度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宝马沈阳里达工厂成为全球首个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供应的汽车工厂,带动形成了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让沈阳工业“含金量”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正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稳步迈进。

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是重要支撑。服务业的提质升级,是城市功能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集聚了东北70%以上外资银行区域总部,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年均增长15%,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巩固;中街、太原街等商圈通过业态创新焕发新活力,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步行街,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让“沈阳消费”成为了区域名片。从生产性服务业到生活性服务业,沈阳正以优质高效为目标,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升级“服务中枢”为东北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服务基座”。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动力源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沈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等“产学研用”主体协同发力,在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等“卡脖子”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浑南科技城加快建设,成为了东北科技创新的“强磁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沈阳正加速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转变,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科技引擎,更在东北亚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一极。

区域性文化中心是魅力内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清故宫、福陵、昭陵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一宫两陵”文化IP走向世界;“百馆之城”、1905文化创意园等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吸引东北亚各国游客前来体验;国际友好城市数量连年上升,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让“沈阳故事”成为连接东北亚的情感纽带。文化自信自强的沈阳,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融入全球,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

分阶递进的智慧

从蓝图到现实“三步走”的攻坚重点

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三步走”这一战略路径设计,既立足当下实际,又着眼长远发展,体现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科学思维与决策智慧。

第一阶段(2025至2027年)是“平台搭建期”更是“筑基赋能期”,届时沈阳在东北亚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要素吸附力将显著提升,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轮廓将初步显现;

第二阶段(2028至2030年)是“功能跃升期”更是“全面出击期”,这一阶段沈阳国际化特征将更加鲜明,对东北亚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第三阶段(2031至2035年)是“全面成型期”更是“影响力释放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一个功能完善、活力迸发、魅力独特的崭新国际化大都市,将成为东北亚区域协同发展新标杆,带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大踏步迈向全面振兴收获季。

沈阳的战略雄心,在清晰的“三步走”路径中充分显现——开放动力、配置效力、科技实力、服务能力、城市魅力全面提升,成为引领东北亚发展的国际化中心城市,璀璨绽放新魅力。

未来愿景的定位

在新东北亚格局中叫响“沈阳名片”

当2035年蓝图成为现实,沈阳将呈现全新面貌: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成为东北亚航空中转枢纽,中欧班列与海陆通道无缝衔接;

机器人、航空产业集群比肩世界一流;浑南科技城辐射俄韩日创新资源;

沈阳故宫文创与工业遗产吸引国际游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蓝图已经绘就,路径已然清晰。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自我超越,更是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沈阳必将以“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崭新面貌,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更大担当,在推动区域协同中发挥更大作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


来源:沈阳日报 图片据沈阳发布客户端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