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0人浏览   2025-05-13 09:41:00

来源:科技日报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年均超过25万吨,中国占比超过一半,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然而,我国氢能产业向大规模商用跃迁仍面临技术、成本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挑战,亟待完善产业顶层设计,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装备自主化,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氢供应体系,打造全方位氢能产业生态圈,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向大规模商用跃迁面临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关键技术研发获得阶段性成果,例如碱性电解槽技术已实现国产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技术快速推进、35MPa高压储氢技术已成熟、燃料电池堆的功率密度和耐久性不断提升等;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但整体来看,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等尚处于摸索和示范阶段,向大规模商用跃迁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引领产业战略性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2022年3月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虽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但配套产业政策仍在逐步完善阶段。我国能源法现已将氢能纳入能源范畴,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大多仍按照化学品来管理。同时,我国氢能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现有氢标准仍是化工产品标准,尚未建立起能源属性的氢标准体系。此外,氢能领域国际标准话语权不足,目前日本、美国和德国掌控着国际氢标准制定权,我国氢能领域相关标准中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安全要求等依然大量参考和引用国外标准,难以适应我国氢能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及应用场景需求,制约着我国氢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我国有很好的氢技术积累,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在关键材料和技术上仍依赖进口,尤其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燃料电池核心材料方面,国内产品在性能和耐久性上仍与进口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力量比较薄弱,整体处于氢产业价值链中下游。

三是绿氢技术应用处于成本劣势。绿氢制取和储运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影响了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电解水制氢规模小、成本高,制氢成本为每公斤30—40元,而化石能源制氢成本仅为10—15元,因此我国制氢技术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绿氢占比低。另一方面,我国氢气储运技术尚不成熟,存在安全性低、成本高的问题,尤其是高压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技术尚未完全突破——70MPa高压储氢瓶技术尚未完全掌握,液态储氢技术因能耗高、设备复杂,应用场景受限。

四是氢能下游应用和产业有待拓展。氢能产业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交通、工业、发电和储能等多个方面。目前交通领域燃料电池为初期主要突破口,但我国氢能下游应用和产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低成本大规模绿氢供应体系尚未建立,受成本、储运、应用稳定性等因素影响,氢能产业发展进一步受限。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氢能2.0时代,亟须找准切入口综合施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速实现氢能产业破局,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立足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出台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方案,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清晰的路线图。统筹布局产业链各环节,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适应氢能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在部分领域或场景中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范畴,强化氢能发展战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战略的衔接。科学研判全球能源发展趋势,防止盲目布局造成局部产能过剩。明确氢能发展主管部门,加强横向协调和政策协同。

二是加快推进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装备自主化。围绕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设立氢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一体化布局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强化重大科技项目与既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衔接和协同,避免重复投入。建立氢能知识产权共享机制,高效共享闲置和分散的知识产权资源,最大化地实现资源价值。加大对氢能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的支持力度,设立氢能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氢能示范工程。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氢供应体系。健全完善氢能基础研发体系,从市场需求出发,集中资源支持头部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参与,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设备、材料、零部件等的共性技术研发和试验。鼓励和支持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企业牵头建设低成本大规模绿氢供应体系,同步辐射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结合氢管网布局等举措,加快氢能产业破局。

四是打造全方位氢能产业生态圈。积极探索炼化、钢铁、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脱碳机会,鼓励在能源生产和工艺流程转型中逐步加大以蓝氢或绿氢作为燃料的比重。加强氢标准体系建设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氢能设计、建设与验收的相关标准,适时推出符合我国氢能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加强企业、高校的专利保护意识,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做好相关领域国际专利申请和布局,提升竞争优势。深度参与全球氢能发展标准及规则制定,促进氢能产业标准互认。加强国际间氢能研发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与其他主要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化进程。设立氢能领域专项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与氢能相关的创新型信贷产品。(作者系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