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呼和浩特,河湖水系碧波荡漾,在暖阳下泛起粼粼波光。在位于土左旗北什轴乡的海流水库,数以千计的候鸟选择栖息在此。这群远道而来的“环境测评师”,用翅膀为呼和浩特的生态治理投下“信任票”,见证着首府的生态治理展开新图景。
生态修复:筑巢引凤的绿色革命
候鸟对栖息地的选择近乎严苛,它们的驻足是环境改善最生动的注脚。土左旗累计投入4427.76万元生态修复资金,有效削减了水库上游小黑河的主要污染物,改善了水库水质。如今的库区,水草丰茂、鱼虾成群,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星级驿站”。这种以水引鸟的智慧已在首府多点开花——托清工业园区再生水长输管线贯通,辛辛板污水处理厂跻身国家级低碳标杆,全市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稳定达标,让碧水绕城从愿景变为日常。与此同时,全市湿地串联成网,昔日退化的生态廊道重焕生机,引得白尾海雕、绿头鸭等珍禽流连忘返,构筑起“蓝天常驻、绿水长流、净土永续”的生态格局。
守护网络:科技与制度编织的安全屏障
在七圪台不冻河畔,无人机群全天候监控鸟类活动;赛罕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的阳光保育笼舍内,受伤的野生动物正接受专业救治……这些画面折射出首府护鸟体系的升级:林草部门打造的“天—空—地”监测网,让非法采砂、盗猎行为无所遁形;林草及公安等多部门开展“网盾行动2024”打击整治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联合执法行动,见证着执法利剑的锋芒。这种全域统筹、标本兼治的治理智慧,使呼和浩特市森林覆盖率攀升至15.7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6.15%,湿地保护率达到35.2%,从源头守护了候鸟的“生命线”。共生之道:从环境治理到文明觉醒
当成群候鸟掠过水面,当摄影爱好者在大青山用镜头记录下麋鹿倩影,生态治理已悄然化作全民共识。首府的实践揭示深层逻辑:57万亩防沙治沙成果、7100.4万吨林草湿碳资源储量,筑牢了候鸟栖息的生态基础;“温暖工程”清洁供热、再生水循环利用,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扰;2024年,呼和浩特提前6年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持续提升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让“推窗见鸟”成为市民日常。这种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见证着更多青城人从旁观者转变为保护者。
当迁徙候鸟年复一年选择在此驻足,当市民、游客用镜头定格“青城蓝”“碧水清”“生态绿”的瞬间……呼和浩特正在用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和全民参与,将候鸟归巢的生物学现象,升华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
丨来源:青橙融媒(实习记者 贾思敏)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王伊蕾